1、在报社养老怕是错觉吧!喝喝茶、看看报确定吗?
2、电视台记者成“戏精”?一人多角根本不是事儿!
3、同样是记者,欧博在报社和电视台做记者有什么区别?
4、就业如何选择?俗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如今的中国传媒业正处于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大变动时期,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人正在成为“失业者”,对传媒业发展前途迷茫,并面临寻找出路的紧张与痛苦。
蓬勃发展的融媒体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出路,原本失去生存土壤的传统媒体人开始以多种方式和途径进入这些新的业态,并尝试通过融媒体变革重新回到媒介权力中心。
电视台工作还是去报社工作,其实也是一个个人职业趣味与个人机遇发展的问题。
如果你征询别人的意见,其实都存在当局者感受与旁观者的观感,内外评价间的不匹配问题。不匹配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职业评价中所存在的永远无法克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困境,更在于人们因为长期浸漫于既有的传统而所形成的一种固化了的刻板印象。
其实选择去一个平台,未必一定与物质性的福利与收入存在密切关联,而更多关乎一种品味或趣味。
最最关键的是要评估下个人天赋和兴趣偏好,做得开心,才能工作愉快,获得自我价值提升。
作为新传学子,就业选项并没有那么多,竞争对手却不少。就拿每年新传考研的学生数量来说,可谓是数不胜数。也许是因为不考数学,也许是因为没有太强的专业壁垒,除了本科学新闻传播的同学继续报考外,也成了大量跨专业考生考研的优先选择。
大量的新传毕业生会考虑到传统媒体去工作,那么在报社和电视台这两个选项之间,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1、在报社养老怕是错觉吧?
喝喝茶、看看报确定吗?
“说起报社,便是浓浓的纸墨香,在报社工作,无非是写写文章,看看报,喝喝茶而已,这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报纸上的文章从哪里来?在这个“纸媒寒冬”的节骨眼上,报社之间、报社与新媒体之间,有着太多难以量化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发稿数量的竞争,不是新闻时效的竞争,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竞争。这千钧一发的时期,在报社工作,不可能轻松。
业内的工作者调侃自己是“新闻民工”,为“码新闻”而生。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量大,精神紧张。因为新闻事件不会为记者留出休息时间,只要有突发的事件,欧博娱乐作为记者就要赶赴前线,获取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拿到独家新闻。时刻待命已经成为记者的习惯。
但是,在为新闻而奔波的过程中,太多的人情冷暖、社会百态都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份工作的乐趣大概就在于此,当一个新闻事件在你的不断挖掘下,逐渐展露真相,当一个原本毫无头绪的事件在你的耐心梳理下变得清晰明朗,当你沉浸在他人的关系纠葛中,你会发现这个社会的奇妙之处,此刻记者已不再是一个“新闻民工”,而是一个真正的“社会观察家”,用笔写出这世间最真实的故事,用文字描绘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社会,用文章向人们展现丰富绚烂的生活。这是记者的职业价值与境界。
一位传统媒体记者Leelulu在知乎上这样回答记者累不累的问题。
(1)累不累,取决你爱不爱
我本科非传媒专业毕业,做记者也是阴差阳错。但入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当记者还是挺有兴趣的。比起那些朝九晚五坐办公室的白领,记者是一份每天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可以学习不同知识的职业,我觉得这个其实更适合我不安分的性格。
从年多年,但直到现在,每拿到一个有意思的新闻线索,我还是会兴奋,会第一时间调动自己身边一切资源,来帮助我完成采访。这个过程中,我并不觉得累。
(2)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你需要做好准备
许多人可能会对记者有误解,以为这是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
电视、网络上,经常也会有一些业界大牛出镜,对话国家首脑、采访国际重要会议及活动。但不得不说,这类记者只是记者中的凤毛菱角。当然,如果你是学霸,将来就是奔着一线媒体去的。那我接下来的话,你就当是笑话一笑了之。
但现实中,很多记者并没有多少机会,能接触很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大部分的记者,都是在一固定领域,日复一日地采访。有些甚至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儿,而且采访对象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
我是跑农业口的记者,一年四季基本都是运动鞋,上班时间很少有像别的小姑娘一样,欧博allbet打扮得美美的。而且一到春天就能晒成煤球,夏天更惨……
上下班时间不固定是常态,因为你接到新闻线索,无论什么时间,可能都要出发去采访。
(3)工作初期,它是一份高薪工作,但涨薪幅度可能达不到你的期待值
很多毕业生对记者有兴趣,或者认为它是一份好工作。可能是因为在大家还是职场小白的时候,你就可以出入一些重要场合,接触一些城市中的商界、政界核心人物,这会让你感觉自己也是一个大牛。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句话,说刚入职的记者,会因进入了一个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圈子,所产生的光环而兴奋。
加之在从业初期,记者的工资确实还不错。起码我身边的很多同事,起初都觉得当记者很好。但过了五六年后,你会发现记者的涨薪幅度,远不如你身边那些做金融、做保险或者从事科研等诸多领域的同学。
(4)传媒在变革,找到自己的路最重要
现实情况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都在萎缩。虽然这几年,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变革,但在我看来,收效甚微。大部分的传统媒体都还是在跌跌撞撞的阶段,并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路。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选择做一名传统媒体的记者,你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失业可能是真的。
最后,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2、电视台记者成“戏精”?
一人多角根本不是事儿!
在电视台做记者,并不比在报社做记者容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记者站在镜头前,向观众介绍事件的发生,采访可以提供线索的对象,我们钦佩他们的临危不惧,随机应变,但是在镜头的背后,他们付出的远远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成为电视台记者是一件不容易得事情,因为,有太多必须掌握的技能。
电视台记者要努力当戏精,“一人分饰多角”成为“标配”。在当下这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如火如荼的阶段,处于劣势地位的传统媒体——电视台亟需在内容、渠道、人员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升级,记者一个人要承担起采访、拍摄、后期等整个流程的任务。现在的电视台已经不是单纯的制作电视节目,因为以网络为媒介,欧博百家乐网站、社交媒体、客户端等诸多平台上需要的新闻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例如,电视台网站主要以严肃的新闻视频、图片、文字为主,社交媒体需要以与受众互动的形式表现新闻,而客户端又要做出电视台自己独立、具有个性的新闻。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既要兼顾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还要考虑到其他平台上的内容呈现需要,所以一个人同时扮演了诸多角色,活脱脱的“戏精”啊!虽然听起来难度大、压力大,但是事实上,这是做一个记者最大的乐趣。“背包记者”越来越多,一个“背包”里装满了所有能够用到的设备,背上这个“背包”就像是“哆啦A梦”,神奇的口袋里装满了无限的可能。顺应时代的改变是每个人、每种职业的工作者都在做的事情,记者也是一样,只是这360行里的小小一分子,不被时代前进的列车所抛弃,是生存的根本。
网友ae乐乐是为自己的新闻理想奋斗的人,他认为记者很累,但是各行各业都很累。一进学校的时候,老师就说,记者是一个白加黑五加二的职业。
我是真的铁铁的感受到了。
如果说若干年前,我们还是无冕之王,这几年就真的变成了新闻民工。
工作量和收入严重不平衡,你的付出并不能直接转换成物质回报给你。
但是,很遗憾,我就是很喜欢这份又苦逼又穷逼的工作。
我每天采访,写稿,编辑,和联络员聊天,和在基层的人沟通,出去采访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虽然我职业病快成一个自来熟了,但是我每天都很开心。
是那种自己对着电脑写东西,都能笑的哈哈哈哈的开心。
每次出去采访和同级媒体一起,我都很拼,他们都问我为什么这么拼,是利益关己还是钱给的多?
我说并不是,我只是真喜欢而已。
我愿意为了新闻去拼去努力去争取,满脑子都是。
所以很多时候,累的不想说话,但是我却很兴奋。
只要喜欢,干什么都不累。因为这是你喜欢的工作啊,就像是你喜欢一个人,受再多伤也觉得无所谓啊,因为你喜欢啊。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喜欢的事业,但是,如果你找到了,你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人生这么短,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爱自己最爱的人。
“新闻业的魅力在于让你看见周遭浩大复杂世界,在对事实的不断追问中学会质疑、思辨和行动,学会自我生长为更负责任的社会公民。无论介质怎么变化,你看见,你记录,你发问,像班固在近2000年前所说的那样,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有这支直笔,在任何岗位上你都可以是新闻人。”
记者是一个充满新鲜的职业,如果喜欢,请坚持。如果不喜欢,请离开,但不要诋毁。
在热爱这份职业的人心中,即使一个人要做很多种类的工作也无所谓,“戏精”也可以成为自嘲的词语。但是在不热爱这份职业的人心中,抱怨一直存在,“能者多劳”从来不是理所应当。
3、同样是记者,
在报社和电视台做记者有什么区别?
有着多年记者经验的小雨讲述了自己的职业,发表了自己对报社记者和电视台记者的看法。
“我的职业之一是记者,做过挺长时间。其实现在电视媒体的工作人员都称编导,文字的直接叫编辑或文:xxx,其实都是记者,只是具体分工不同。
一般做电视节目的记者,很少有只写稿子的了,出去采访完,写完文稿,还要用编辑机或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具体编辑程度各台或公司要求不同。
这行说白了,主要需要的是经验。除了文字上的能力,还有对新闻的敏锐,相对领域的消息灵通度,包括一些软硬件的使用技术等。
我反正不是相关专业的,只是之前对这个行业很了解,也会使用相关软硬件,所以说只要想做,就没有限制的。但通常非相关专业的入行会比较难,也就是说人家没道理要你,所以得想办法学习,先考记者证的过程是学习的方法,也是技能的证明。
在媒体融合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当下,以往“报社记者用文字记录,电视台记者用影像记录”这样的工作差异已不复存在,报社记者要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等新闻发布平台制作视频报道;而电视台记者也要为相应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等新闻发布平台编辑文案。
只是报社记者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出镜,而电视台记者要出镜,所以,电视台记者要求口齿比较伶俐,说话清晰到位,面对突发事件有强大的处理能力。
报社记者仍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事实,所以,文字功底要求强一些,电视台记者也要写稿,但是相对文字要求可以稍低些。因为有电视画面,所以文字上可以较弱,不过这是相对一些小电视台来说。
另外一个区别就是采访成本。报社记者采访的成本低些,外出采访时,一支笔、一张纸就OK,再带一个录音笔。而电视台记者出去采访起码需要一个摄像、一个记者,成本高一些,所以现在为了节约人力成本,才会出现“背包记者”这类全能型记者,甚至有时都不需要带专业设备,因为专业相机、录音设备等大而笨重,一部手机,一个稳定器,就可以完成拍摄到剪辑的全部工作内容。
4、就业如何选择?
俗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记者这个职业,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报社,都肩负着比其他职业更重的社会责任,不被现实压垮,才是每个记者最应该坚守的。选择到哪里就业,无非就是看自己的兴趣和待遇,每个人的第一标准不同,有的人找工作将兴趣放在第一位,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来既拿手,又不会觉得乏味,即使薪酬低些,也不会轻易放弃。有的人会将待遇放在首位,即使工作内容无趣,但是因为待遇好,也会动力满满,努力工作。
谈记者的收入,要先弄清楚具体分工。
从下列的招聘启示中我们可以发现,具有技术性需求的岗位薪酬要高于纯做文字和编辑类工作的岗位,一线城市的工资要高于二三线城市的工资。
在不同的新闻媒体里,公众眼里的记者有:电视台有编导,摄像,编辑,后期,主持人等;广播分主持,导播,外采记者等;报纸也有采编校对责编等等很多......
不同岗位,收入不等;
不同职称,编制,待遇有差;
不同频道、频率、板块,根据效益不同,收入更是层次不齐。
此处我们不谈媒体中明星化的主持人待遇。
在南京这个准一线城市,房价如今主城区也都有三五万。在这里的传统媒体记者月收入大约在4000-10000之间,北上广同行应该在1.5倍左右,也就是大几千,一万出头的样子。
当然,这里说的是满负荷辛勤工作的一线记者单位的收入,至于坊间传闻的灰色收入,不好界定,也不能随便说。
某招聘网站搜集了报社的薪资数据,月薪以6000-10000为主。当然,薪资多少与个人的绩效、资历、学历等多种因素有关,不能光凭数据来判断一个报社或电视台是否值得一去,而是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匹配。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哪里工作就业,努力的人就是要比浑水摸鱼的得到的回报多。我们听了太多“努力无用论”,却从来没有从自身考虑过问题。如果是公司的问题,那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产生不满,从而导致这个公司的瓦解与坍塌。但是当抱怨声只存在于少数几个人之中时,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有的人又在杞人忧天了。
为自己负责在于既找到合适自己性格、兴趣、能力的工作,也在于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孜孜不倦。无论是报社还是电视台,新闻传播学子都会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而且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新闻传播学子,也不是非这两个地方不可去,有无数的单位和岗位都需要这些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只要自身足够优秀,只要自己是一颗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做媒体行业,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性,不要主动对自己划定范围,文字、图片、视频、无人机样样都能玩才对,目前的融媒体现状下,很难说有传统单一的报社和电视台,电视台拍视频剪片子,报社现在也需要的,单一产品形态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
不是简单的报社里的就是码字写东西的,电视台就是拍片子、剪片子那样简单的划分了。
报纸,虽然写作相对来说更有个人色彩,但是其本身也是合作性非常强的工作,报社里面你写好稿子,由编辑到排版,也是需要有很多道工序,需要很多人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很少一个人来完成一件可以完整交付的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产品。
所以做正向的思考或者转化,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你所在的平台和团队。
虽然大兵团作战,术业有专攻,良好的市场规律和职业化诉求,更需要机构媒体,做好精细化分工协作。但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不能成为借口,更不能成为员工个人能力提升受限的借口,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全媒体人,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才能克服本领恐慌,适应这个倏忽变局的时代。
改变自己,就要有逃离舒适区和准备,学习新技能本领的思想准备,为自己和自己所供职的媒体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促成整体性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