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于漪:教育家精神中国特有、世界所无,这门0学分新课程成了开学必修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7 04:31

“教育家精神是我们几千年历史传统师道文化的厚重,欧博abg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世界上没有的。”暑假里,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带着建设《教育家精神》课程的问题,来到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家中,95岁的她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分享了她关于课程建设的想法。她谆谆教导:教育家精神是要“行”的,不是写在纸上的。

26日,第4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国内最早列入师范生必修课的教育家精神课程,以及国内首个应用在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教师教育大模型,同步在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并启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门新课设置为0学分,欧博官网却作为全国第一门《教育家精神》师范教育必修课程,下月就将迎来它的第一批修习者——上海师大2024级2000多名师范类新生。

加持教师教育大模型的微格仓。徐瑞哲 摄

【7项挑战性修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紧接着,8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教育部部长怀进鹏8月21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到,“坚持强教必先强师,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欧博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大先生”引领、“大模型”赋能,教育人谋划并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强师工程夯实师范人才培养根基。“宣传教育家精神真的是苦心经营。”在《教育家精神》课程发布前,于漪专门发来视频,嘱托要把教育家精神“讲活”并“笃行”,引导师范生塑造崇高的精神世界。“先要让这些未来的老师知道,教育家精神对我们塑造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这是塑造心灵的问题!”

于漪专门发来视频。

“信知情意行”融于一课。“第一课堂”上,教育家精神系列课程帮助师范生解读和反思新时代要做什么样的老师和如何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好老师,引导师范生养成主动探寻行为背后价值根源的习惯;“第二课堂”上,欧博娱乐课程设有7项挑战性修炼,包括:撰写一份中国传统教育家研究报告、提炼一位当代优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描绘一名儿童的生活世界、举办一期爱心学校或者暑托班、担任一次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场馆宣讲员、参加一次教育家精神宣讲大赛、撰写一篇《我的教育信念》。

“崇德施教,立己达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提示,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教材率先使用本月出版的于漪主编《基础教育教师学》,作为扉页上的这8个字,正是于老师追求的目标和实践的标准。上海师大教务处透露,在大三第一学期结束时,课程进行集体展示与考核作为“过关考”,由此决定修课师范生能否参加教育实习,能否获得参选学校“世承奖学金”的推荐资格。

师范生为数字班级写板书。徐瑞哲 摄

【9位智能体学生】

在形似“唱吧”的微格仓内,上海师大2022级小学教育理科师范生朱宇飞正在“上课”。她面对的是大屏幕里是基于教师教育大模型的仿真课堂,从小张、小王到小李,一共9位智能体学生排排坐。与老师的自然语言互动中,“他们”不仅能够看、听、想、说,而且有动作与表情,还会交头接耳甚至睡觉。因为,学生对老师的反馈反应反响,正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

“今天,和老师一起学习10以内的乘法。”朱宇飞一说“开场白”,9位“同学”就相应地自动设定了自身二年级数学课的学力水平,随着课程进度具备学习成长性。而全班有多少“学霸”尖子,有多少“后进”同学,也可以在大模型后台设置其“人设”,培养教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个性化教学能力。“一辆大卡车运来大西瓜,一共14箱,每箱6只瓜——那么,我们怎么通过与10以内的数字相乘,列式计算总共多少西瓜?”老师请学生相互讨论,有人说10×6+4×6,也有人说7×6+7×6……

目前1.0版大模型建立的数字学生和数字班级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的学生学习和真实的教学场景,后续教师教育大模型将继续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变化。上海师大分析测试与超算中心主任王龚认为,这一大模型可为师范生提供充分试错和反思性成长的模拟教学环境和沉浸体验,有效避免师范生在现实教学情境中把学生作为“实验品”的潜在伦理风险,通过数据多向度反馈机制,能根据师范生的个体差异生成模型的若干种运行机制,将极大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作为建校70年在沪师范生培养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之一,上海师范大学聘任了5位教育家精神宣讲团导师,其中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黄音老师也是于漪老师的孙女。包括上海市中福会幼儿园在内的4家教育家精神践行基地也获授牌。当天,学校分别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签署《教育家精神》课程共建协议、人工智能技术攻关的战略合作协议。校长袁雯表示,教师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此次改革实践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通过“大先生”课程和“大模型”赋能,不仅能解决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师德教育的可操作性,更能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壁垒。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