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教,欧博abg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切实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躬耕教坛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师范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教育家精神弘扬与培育研究基地、湖南教育战略研究中心携手在本报推出“用教育家精神培养大国良师”系列文章,欢迎关注。
胡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高校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融汇点”,是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的关键主体,应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关键特质,欧博官网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未来教师培养全过程,从涵养师德、锻造师能、启迪师智三点着力,全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
以文化浸润涵养师德,铸就敬业乐教之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深挖“红色富矿”,解码红色基因,是筑牢师范生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的“不二法宝”。
以红色文化正心明志。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文化凝聚着精神的纽带,“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着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涵养师德的天然宝库。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联结,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激励未来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红色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增进师范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红色场馆育人、红色校史育人、红色研学育人、红色平台育人、红色作品育人、红色诵读育人、红色环境育人的红色文化浸润模式,欧博探索一条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文化”铸“红色师魂”的师范生师德养成创新之路。应充分挖掘湖湘杰出教育家的时代价值,建立完善湖湘教育家的教育遗产数据库,以跨越时空的代入感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的体悟。开展“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等系列校园活动,推出情景党课,以实景表演和朗诵等形式让师范生在身临其境的感悟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天下观、道德观。
以课程文化修身明德。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引领,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教育家精神是贯通教师教育课程的一条红线,重在以全贯穿、巧融入、活呈现的循循善诱之姿,引导师范生在日复一日的课程浸润中树立终身从教的人生信念。高校应全面梳理教育家精神蕴涵的思政元素,提炼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的思政“要素库”,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之中,在公共基础课中厚植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在专业类课程中培育育人智慧和仁爱之心,在实践类课程中夯实躬耕态度和弘道追求,全面立体打造教育家精神课程思政群,欧博娱乐使学生在理想信念上打烙印、专业知识上有积累、格局情怀上见提升。增设“教育家精神”课程,采用名师讲授、小组研讨、情景模拟、实地寻访、问题思辨等多种教学方法,触发教与学、情与理同频共振,启迪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以实践驱动锻造师能,铸就笃行善教之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推动实习实践见成效是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路径,是锻造师能的重要途径。
以师范技能固本强基。教育本质上是一场师生知识和精神的互动过程,师范技能则是这场互动的媒介和载体。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师范生的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为此,既要注重传统师范技能训练,又要加强师范数字技能训练。“三字一话”是“黑板+粉笔”时代的传统师范技能,工整的字、严谨的板书设计、标准的普通话彰显着师者涵养和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为此,借助AI、虚拟仿真实验室、三笔字实训室等智慧实训空间开展专项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自主练、教师评、月展示、年竞赛等训练活动,强化传统的“三字一话”训练,是师范生“师范性”的根本体现。与此同时,应强化师范生的数字技术,以探索未来人机互动、人机互生的新型教学形态;着力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融合创新应用意识,增加“现代教育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技能训练课程,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数字化相关竞赛、组织实践体验等数字素养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未来教育的从教能力。
以教育“三习”提能强质。“教育三习”是实现师范技能转化的真实场域。置身基础教育体系重塑、教育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期,高校应统筹规划大中小学实习实践教育,积极创新组织管理、指导方式、评价方式。通过“学校统筹+院系定制”“院系集中安排+学生自主申请”相结合创新实习组织方式,激发师范生实习热情;通过“人导(高校指导教师、基地指导教师定期研讨、联合指导)+技导(针对学生在教学技能实践、案例开发、班级管理、多媒体素材编辑等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专项指导)+网导(开展远程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相结合创新指导方式,严把师范生实践质量关;实施以体验为基础的专题见习、以项目为驱动的课题研习、以教育活动全参与为内容的教育实习,创新实施方式;优化教育实习评价方式,开发线上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主体评价共同体,借助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数据分析方法实现实践教学全周期评价。
以创新引领启迪师智,铸就革新适教之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面对技术革新,应着力探索面向未来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激发人才成长内在动力。
以体系重构融合赋能。未来,教师的功能和定位将被重新定义。高等教育要为明天培养人才,必须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建立健全卓越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机制,实施卓越人才“双导师制”和“本研贯通”学历提升计划,着力培养新时代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应聚焦于设计学习,构建多样化课程,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的课程群,开展STEAM教育,推出丰富多样的“微专业”,培养未来教师的跨学科思维。通过课程融合设计、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和跨学科交流活动,开展基于问题或项目驱动的研究性教学,打造适合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需求的课程矩阵,引领师范生养成求真务实、深耕教育的专业情怀。
以数智重塑运筹决胜。展望未来,传统教师向数智强师转变是一条必经之路。高校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利用在线资源、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将传统教材转化为更加生动、强调互动的学习经验,在虚实结合的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健全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素养综合测评平台,研制评价问题和参数指标,定性定量评价教师职业发展曲线,为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自我评估服务,实现教师发展全过程数据化、智能化管理,形成人工智能支持教师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深度学习的发展机制,动态引导优秀毕业生深耕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