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战略启动,欧博大规模减少农民,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大城市和城市群……对于农业大省湖南,22日的全省新型城市化会议具有“风向标”意义。
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怎么走,会给6800万湖南人带来什么样的实惠?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纵论新型城市化。高层的声音里,多次出现了加重音,让我们从这些加重音里,去把握感受湖南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突出产业支撑,坚持新型工业化支撑,走“两新”互动的城市化新路子。这是长丰猎豹汽车生产车间一角。石祯专摄
新型城市化也体现在环境的宜居上,欧博娱乐这是长沙某小区一景。石祯专摄
湖南眼界
要区别于西方和拉美国家
一些拉美国家之所以出现大量“城市病”,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工业发展滞后,城市缺乏产业支撑。??张春贤
区别一:“两新”互动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车轮。缺少城市化,工业化没有后续支撑和发展载体;缺少工业化,城市化就没有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张春贤深刻分析说,像墨西哥,1993年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但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导致了大量城市问题,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因此,欧博allbet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突出产业支撑,坚持新型工业化支撑,走“两新”互动的城市化新路子。
区别二:“两型”引领
“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相继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和用水紧张、住宅紧缺以及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湖南必须借鉴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周强指出,要把握新型城市化区别于西方和拉美模式,走“两型社会”建设道路。湖南必须抓住长株潭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路子。
湖南特色
城市要突出个性和灵魂
“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没有内涵。”??张春贤
“城市特色也是长远竞争力。”张春贤深入浅出地说,湖南山清水秀,欧博百家乐植被丰茂,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山水湖南,人文潇湘”的盛誉,各市州也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生态特色、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要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取胜,引导和保护城市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个性化的产业、生态、文化和人居环境。与此相对应,湖南城市的规划,一定要突出山水特色和湖湘底蕴。城市要依山就水,山水洲城相融;城市群要按绿色连接开展空间布局,城市与城市、城镇与城镇之间通过森林、稻田、水面、湿地等连接,疏密相间,显山露水。
张春贤告诫说:“要避免千城一面。重视城市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依法加强对古街、古镇、古树、古村落、古民居等的保护,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
“长沙不少文物和建筑毁于文夕大火,能否加以挖掘,恢复一些城市的记忆?”张春贤特别建议说。
湖南谋略
新型城市化惠及全省人民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把是否有利于老百姓、是否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必须把宜居、宜业作为重要取向,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张春贤
据分析,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带动农民实现转移就业18万人。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良好的医疗、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信息服务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要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村发展农村。”张春贤动情地说,推进城市化,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城市化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目标,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周强表示,将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从市场购买或原公有旧房中筹集廉租住房,在商品住房建设小区内按一定比例配置建设廉租房,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多种形式,力争3年内使全省28.06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要进一步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好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
湖南品质
城市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
一个脏乱差的城市,以经济眼光来看,就意味着在贬值。??张春贤
“城市管理就是对正常有序行为的服务,对违章违法行为的惩处。”张春贤一针见血地指出,看一个城市文明不文明,实力强不强,不仅要看综合实力,还要看管理水平。必须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努力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坚持市要管市,管市必从严。
“城市的文明取决于人的文明。人们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在意有多少高楼大厦,更注重的是看市民的举手投足。”张春贤生动阐述说,城市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规模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方式、国民意识、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的转变。要致力提高市民素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广大市民的教育,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市民的基本素质教育。
责编:赵德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