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韦炜 王兵 李宜静
随着社会、生活、生产中气象服务的不断深入,欧博官网新问题、新需求及新矛盾不断涌现,亟待愈来愈多的科技创新来促发展。然而,单靠气象部门自身的技术力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气象科技创新工作。
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与省内外从事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部门单位,全方位多领域共同打造气象科技创新合作联盟,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逐步完善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机制,欧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气象业务服务发展需求,促进安徽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
“学院派”与“实战派”的合作新模式
“一两个平台的应用可能有限,但十几个平台放在一起,就会凸显集聚效应,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说。
2015年,安徽省气象局与中国电子集团第38所安徽四创电子公司联合成立“气象雷达联合实验室”。针对用户需求研发气象雷达产品,双方共同开展气象探测雷达、电子产品和保障技术研发,并将雷达产品引入数值预报模式,欧博娱乐充分发挥雷达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保障服务中的作用,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危险性天气识别和灾害性天气预报等方面的能力。
安徽省气象局与安徽大学联合共建的省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已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8个软件著作权,近50个科研项目;除此之外,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和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气象光学联合实验中心,它们的技术或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或源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或依托优质企业的市场平台,以需求带动科技创新。
“部门+学校+院所+企业”合作联盟模式让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安徽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欧博allbet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全方位、多部门的创新联盟,逐步构建了“宽领域、多层次、深融合”的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促使气象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
产学研用“无缝对接”
雨水不足、气温过高、冰雪太大……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担心气象灾害,现在可以由一种特殊的保险——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给农业生产提供担保。
自2013年起,气象、农业和保险领域专家针对农业保险行业的需求和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现状,先后完成了高温热害对一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业务试验、淮河流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定量化损失评估、基于GIS的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析、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等研究项目,基于此研发出安徽省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夏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等气象保险产品。
过去产学研用“各拉各的车”,科技成果转化费时费力,很多成果没来得及转化就过时了。安徽省气象局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与转化应用及共享机制,制定了科技成果认定实施细则,气象科技创新成果专利、署名、软件著作权等双方共有,成果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发挥、市场经济效益、科技奖励等共同分享,促进了研发单位、业务部门和生产企业的有机结合。
同时,多部门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成果应用示范中心,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迅速地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众创平台释放“人才红利”
在局校、院企全方位开放合作背景下,安徽省气象部门与多所高校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气象实践教学基地;联合科研院所、兄弟省气象局,定期举办各类交流研讨会,打造“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交流研讨会”和“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两个品牌学术活动。
不仅如此,省气象局与多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搭建众智开放型的省级气象科研众创平台,并通过持续实施硕博士启动基金,博士生“双十万”政策,科技带头人骨干、基层骨干津贴等制度,持续推进淮河流域开放基金、省级面上科研、新技术应用、预报员专项等,实施联合实验室双跨双补等举措,即以联合实验室为平台,组建跨单位跨部门的人才研发团队,实施灵活的项目经费补贴政策,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了部门内外气象科技创新热情。
安徽早在2010年便实现了在高速公路网沿线全面应用能见度自动化观测设备。但国内没有满足要求的专项实验室,加之国际能见度仪生产厂家对检测技术高度保密,建立气象部门自主的能见度仪计量检定实验室十分迫切。借助开放型气象科研众创平台,带头人方海涛带领他的团队“牵手”安徽光机所,打破单位藩篱,合作研发HW-N1型能见度仪投入生产和气象服务应用,完成了省级能见度仪计量检测实验室硬件建设与调试,率先建立业务化能见度仪检测规程并开展检测。